營業秘密保護

保護企業資料範圍最廣最嚴格、生命週期最完善

專家觀點

鑑識調查專家

善用科技保全證物,有效執行洩密調查

本文節錄自 科技業的營業秘密風險分析與防禦之道研討會
日商優比克 鍾松剛博士主講議程

擁有完整國際訴訟之電子取證、數位鑑識調查服務經驗的優比克(UBIC),其大中華區技術顧問鍾松剛博士,分享科技業機密外洩調查剖析與預防因應之道。

鍾松剛顧問表示,依優比克於2014年所做統計結果,企業情報外洩之標的,53%落在營業秘密,顯見此問題嚴重性高於個資外洩;至於主要洩漏對象,46.5%落在國內其他競爭廠商、居於最大宗,其威脅更甚於國外競爭廠商;此外,主要的情報洩漏者包含在職員工(39.3%)、離職員工(25.3%),足見經由內賊產生的隱憂,確實更甚於外患;有關情報洩漏途徑,電子郵件(24.8%)、P2P軟體(24.6%)則雙雙位居最大洩密管道。

歸納企業弊案類型,舉凡洩漏機密資訊、公報私帳、洩漏底標、圖利廠商/客戶、採購價格高於業界、回扣、內線交易、圍標、準備離職…等現象皆時有所聞;在此之中,鍾松剛顧問認為準備離職者順道帶走機密資料,對企業的殺傷力尤其強大,只因企業對此通常僅能後知後覺,無從及時遏止,且回溯難度甚高。

企業弊案的涉及者,通常可分兩大類型,一是高階主管,對於企業傷害最深、影響最廣,調查難度也最高,此乃由於其位階高而致調查取證困難、警覺性高,並常用電話說或見面談、代號或暗號、乃至透過白手套來遮掩犯行;二是一般員工,包括業務、核心研發人員、秘書或受主管信賴的員工,由於言談較不會瞻前顧後,反倒經常成為弊案重要突破口。

鍾松剛顧問強調,欲順利推動弊案調查,務必具備三大元素,首先是「訪談及擬定策略」,包括藉由訪談案件委託人、了解調查對象,以求知己知彼,並根據證據可能所在、資料取得方式,研判應當從誰著手、從何著手,且一併思索方案B,據此擬定整體調查應對策略;其次是「確認證據來源」,可能的蒐集來源包括電子郵件/網路記錄/Server記錄(優先)、個人主機/筆電/外接儲存裝置(其次),及行動通訊設備(再其次),愈是處在優先順位者,愈能避免打草驚蛇。

最後一項關鍵要素是「分析」,其調查流程之啟動,通常始於「第三方公正單位證據保全」,例如運用Solo4或Robocopy等鑑識工具,複製對象PC硬碟並妥為保存,留下關鍵證據,接著利用Encase等工具進行「資料復原」,儘可能還原資源回收桶內所有資料,再運用諸如LitiView等工具執行「搜尋、抽出」,意即藉由關鍵字搜尋、刪除系統檔、人工智慧等方式縮小資料量,繼而進入「解說、分析」、「報告」等最終程序。

鍾松剛顧問彙集優比克過往案件經驗,分析弊案調查常見問題,一是存在大宗證據的原始PC不翼而飛,或資料遭覆蓋或修改,亦可能是PC交予其他員工使用,且隨著後繼者接手使用時間愈久,導致證據力被削弱甚或消滅;二是調查經驗不足,或資料量太大但稽核人力過少,以致無從勾稽比對;三是缺乏對弊案調查的整體性應對策略,缺乏對電子資料證據力要求的認知,缺乏專業數位鑑識工具、或即使有工具也不知如何活用,更值得堪慮的是,即使什麼都做了,也可能因缺少第三單位之公信力,不易獲得法院採信。

至於查找證據的方法,可分Keyword Search、Predictive Coding兩大類,前者係利用AND、OR、NOT等布林運算符搜尋特定關鍵字,通常僅能找到20%證據,可謂成效不彰,此乃因為稽核人員易受繁簡字、縮寫、異詞同義或代名詞困惑,導致遺漏大量資料;Predictive Coding則是利用人工智慧鑑定重要證據並給予分數,調查人員僅需審查高分者即可,大幅減少審閱時間成本,且不受人類情緒、身體狀況、外在環境、主觀看法而影響分析調查結果。

鍾松剛歸納企業防止情報外洩做法,不外是檔案加密、週邊(如外接儲存裝置、印表機)控管、網路/電子郵件控管、人員/設備出入管制等項目。論及預防機密外洩因應之道,不妨謹守兩大原則,首先切記「事前預防重於事後治療」,務必做好日常或定期稽核工作、員工教育訓練,並善用科技技術,自動監控主機存取行為、或迅速從巨量資料鑑識關鍵證據,其次是「掃瞄Rouge AP」,嚴防不宵員工藉此盜取機密資料;如此才有利於保全證物以備不時之需,並避免原始資料遭致汙染,提高法院採信機率。

總括而論,處於科技業惡意挖角、員工竊密、資料外洩等事件頻傳之際,企業唯有從法律、管理、稽核、內控、資安等多種角度全面思考,藉此佈局防範之道,方能悉心守護珍貴的智慧財產,確使競爭力恆常維持高檔不墜。